数字报
小程序
公众号
  • 8月29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专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拉开帷幕。穿行于一件件展品之间,思绪又被拉回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3
  • 他就是高士其——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与奠基人。他曾写诗呐喊:“我是一个不能走路的人!不能走路,也来到延安,也要在路上助威呐喊:赶走日本鬼子,还我中国河山!”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2
  • ?1939年初,在陕西延安安塞茶坊乡的一个石窑内,煤油灯微弱的光晕下,沈鸿蹲在机床旁,用自制的量具反复校准零件。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2
  • 侯仁之生于1911年。那一年,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相继爆发,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成长在风云跌宕的年代,侯仁之经历了国家一次次的内忧外患,目睹了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家国情怀从小根植于他的心中。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2
  • 从杭州出发,迁移4次,历时2年多,跋涉2600余公里,其间“不停课不停学”……这次“西迁”也被后人称为“文军长征”。而“文军长征”的总司令,正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和气象事业的奠基者,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2
  • ?在延安土窑洞的煤油灯下,他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用杜梨木制成绝缘零件,造出60余部电台送往抗日前线。时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曾笑言:“有了罗工程师,我们就不是‘土八路’了。”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2
  • 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书香门第的茅以升,从小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很多乡亲都认为,他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文学大师。然而,他家乡一座名为文德桥的小桥的坍塌,几位乡亲溺水而亡,这让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学习造桥,要造出踩不坏、挤不垮的桥。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2
  • 纯碱,看似平平无奇,却是工业生产的基本原料。20世纪初,我国制革、造纸、纺织、染料等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纯碱用量日益增多,每年碱进口量高达百万担(1担大约100斤)。市场上1斤纯碱与30克黄金的价格几乎相当,成本十分高昂,找寻一条我国自己的制碱道路迫在眉睫。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1
  • 1937年底,一位颇有名气的科学家来到了延安。他的到来不仅在延安引起了轰动,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与他第一次见面,就慷慨地提出要支持这位科学家一笔巨款。当时,一名八路军战士一个月的津贴只有一块五角钱。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1
  • “中国昆虫种类估计15万种以上,已定名不足2.5万种,只占17%。在这些已知种中,95%由外国人定名,只有5%是中国人自己的工作。”1979年3月,68岁的昆虫学泰斗周尧在信纸上写下一组令人警醒的数字。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1
  • 1937年冬的北平,寒风裹挟着日寇铁蹄的轰鸣。在东皇城根甲42号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里,31岁的钱临照正与同事们将精密仪器拆解装箱。此刻,这座承载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希望的科研重镇,已处于日军包围之中。当所长严济慈从昆明发来急电要求“护所南迁”时,这位刚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在日伪特务的严密监视下,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科研火种保卫战。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1
  • 一枚小小的石英片跨越山海,写下抗日战争中信息“保卫战”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科技日报2025-09-01
高新视频 更多
高新热榜 全部本月
编辑推荐 更多

友情链接: 政府 高新园区合作媒体

Copyright 1999-2025 尊龙凯时网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33264号-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60344号主办单位:《尊龙凯时技术产业导报》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