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小程序
公众号
阿拉善高新区:铸梦大漠 踔厉奋发 全力争创国家高新区
2025-10-22 10:57:43
来源:阿拉善高新区  作者: 刘宏章 刘丽娜 曹明宇

金秋十月,阿拉善高新区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热潮。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在阿拉善高新区的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建设者攻坚克难、抢抓工期,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走进企业生产车间,生产现场忙碌而有序,一条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忙着赶订单、抓生产、保供应,处处呈现一派竞相发展的生动场景。

近日,阿拉善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迎来关键里程碑:顺利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申报材料形式审查与专家评审,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初审确定进入拟推荐国务院的园区名单。这一突破不仅是阿拉善高新区近30年砥砺发展的成果印证,更是阿拉善盟举全盟之力推动产业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其冲刺国家高新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戈壁园区蝶变产业高地 项目聚势外向赋能壮根基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27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风光与矿产资源富集,独具工业发展先天优势。1997年,阿拉善高新区应势而生,自起步便肩负起推动区域工业崛起的使命,在多年深耕中稳步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正式启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2018年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21年进入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考察名单。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标志着其向高质量发展坚实迈进。

如今的阿拉善高新区,构建起以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为主导,“新能源+产业”与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与突出的创新实力,园区先后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化工园区第65位,在全国化工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在产业规模与市场影响力上,园区更是缔造了多个“行业标杆”:“世界钠都”“靛蓝之都”的地位持续巩固,靛蓝、金属钠、草铵膦分别占据全球产能的90%、70%、60%,氯酸钠单套产能位居亚洲第一;建成国家863计划项目——800吨/年核级钠生产线,肌酸、肌氨酸钠、高活性无水氟化钾等产品产能全国最大,氨基甘油、甲氨基甘油等产品更填补国内空白,真正实现产业循环化、产能规模化、产品国际化。

重点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阿拉善高新区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产业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项目则是产业壮大的核心“引擎”。今年,阿拉善高新区聚焦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28项盟级重点工业项目,其中新建18项、续建10项,总投资达219.14亿元。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开复工率实现100%,灵圣2万吨氯虫苯甲酰胺一期、诚信永安2万吨肌酸、众联鹏诚3万吨电解锌、漠雨生物5000吨医药级黄腐酸钾及7万吨腐殖酸有机复合肥、鲲鹏7800吨农药及农药中间体等多个项目已顺利进入试生产阶段,为园区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新活力。

作为园区重点骨干企业,内蒙古灵圣蛋氨酸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设现场生动展现了区域工业的蓬勃态势——其年产20万吨蛋氨酸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生产装置吊装与设备调试工作紧张有序推进。“今年我们各项生产运营平稳,为迎接农药用药季,三季度提前完成所有设备维护保养,还补充了100多名应届毕业生到专业岗位,为全年生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内蒙古灵圣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松介绍,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完善产业链,目前已完成五六个产品的备案与立项,预计2026年实现项目达产增效。

如今,在阿拉善高新区这片发展热土上,一个个重点项目正以蓬勃之势拔节生长,成为驱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外向型经济的亮眼表现,更是阿拉善高新区产业实力的重要佐证。今年,园区出口总额达17.82亿元,同比增长124.34%;出口总量11.52万吨,同比增长169.44%,外贸规模与增速实现“双提升”,充分彰显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强劲竞争力。众多园区企业成为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深耕化工领域20年的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便是典型代表。该公司专注氢氧化钾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年产能达15.2万吨,新建15万吨产能已进入试生产阶段,稳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今年我们牢牢把握市场动向,三季度加大产能以保障需求、拓展客户群体,同时积极探索海外市场、打造品牌效应。企业还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本增效、聚焦科技创新拓展新品类,持续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关琪表示。

科技创新点燃发展强引擎 梯次培育激活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动能”产业、强化政策保障,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走出“科技引领、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科技创新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产学研深度融合则是激活创新资源的关键路径。阿拉善高新区深谙此道,近年来持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联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3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搭建合作桥梁,联合38个国家级科研机构、20位院士共建137家科创平台,打造“研发—孵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上,阿拉善高新区园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结出累累硕果。内蒙古浩普科技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磷系阻燃剂DOPO及其关键中间体的研发,此前该领域核心技术被日本及欧美企业垄断。为突破技术瓶颈,浩普科技与兰州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展“新型磷系阻燃剂合成”项目,针对阻燃腈纶、阻燃纤维生产中阻燃性能不稳定、环保性不足等问题,开发出聚合型含磷阻燃单体与乙烯基单体共聚制备永久性阻燃材料的核心技术,有效解决阻燃效率低、耐久性差等难题,填补国内阻燃纤维领域技术空白。

“兰州大学有基础研究积累,我们有产业经验,合作就是要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生产线效益’。目前我们公司一期项目销售收入达1.8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力争成为国内磷系行业领军企业。”内蒙古浩普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副总张雪岩表示。

内蒙古扬帆新材料有限公司则携手同济大学,创新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联合创新模式,攻克高端光刻胶领域难题。针对双光子光刻胶紫外光引发剂效率低、树脂兼容性差等问题,双方协同推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成功解决我国高端光刻胶技术难题,提升核心材料自主保障能力。

依托强大的创新体系,阿拉善高新区企业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赢得国际国内话语权。园区企业主持制定《工业金属钠》《工业氯酸钠》等行业标准,形成10余项国内外首创和领先技术,在近30个细分领域拥有市场话语权。截至目前,园区拥有发明专利123件、实用新型专利998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2.5%,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2%,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率突破90%,创新成果持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持续壮大创新主体,阿拉善高新区同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助力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树”。

今年,阿拉善高新区科技企业队伍持续扩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内蒙古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新增盟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筛选推荐的18项科研项目中,1项获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6项获批盟级科技计划项目。截至目前,阿拉善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总量与增速均居阿拉善盟第一,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比重达66.8%,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在培育过程中,一批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内蒙古犇星化学有限公司专注农药原药及中间体研发,自主研发的噻虫嗪制备工艺简化流程、降低成本,贴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需求,年销售噻虫嗪原药4000多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位居全国第一。

“去年研发经费约3000万元,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获得6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内蒙古犇星化学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卢威说。

内蒙古三友化学有限公司在特种有机硅新材料领域深耕,通过工艺创新、产品研发与设备升级,攻克特种有机硅新材料工业化生产难题,替代进口产品解决国内供给不足问题,多个产品线稳居国内外市场领先地位。“我们与国防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利用高校理论基础与人才储备培养创新型人才,保障研发实力持续性。”公司总经理张才山介绍,企业已获得2025年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为后续科研与人才引进提供保障。

此外,内蒙古竣朗医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大中实业化工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也展现出强劲创新活力。内蒙古竣朗医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设立研发中心,拥有9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开展16项科研项目,近日成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内蒙古大中实业化工有限公司重视科技人才培养,15名专业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22%,2项发明专利应用于生产,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水平。

绿色转型绘就发展新图景 锚定“国高”创建谱新篇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也是绿色生产力。阿拉善高新区始终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技术改造、工艺升级、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构建全国绿色先进高载能低排放产业集中区,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阿拉善样本”。

在企业层面,绿色生产已成为共识。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万吨钾碱项目,规划建设时便采用173台一级能效设备,占所有生产设备的98%。“一级能效设备依托先进压缩机技术、高效热交转换器与智能控制系统,能精准调节功率、避免能源浪费。通过一级能效设备与先进工艺,企业节能效率达95%以上,实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提升’。”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处处长孟继忠表示。

中盐内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金属钠生产企业,更是绿色转型的标杆。公司系统运用化工理念优化生产方式,从能源使用、余热回收、资源综合利用中挖掘节能降碳空间,其计划投资8540万元的电石一厂炭材立式烘干窑节能环保改造项目,将建设4台立式烘干窑替代原有回转式干燥机,利用石灰窑尾气余热烘干以节省燃料,同时将8个排放口集约为2个,降低炭材破损率与电石生产碳耗。此外,中盐内蒙古化工还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建金属钠前沿技术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针对产品质量提升、工艺优化、节能减排开展研究,攻克废渣处理难题实现资源化利用,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动力。

在园区层面,阿拉善高新区深入实施绿色转型行动,优化节能降碳政策体系,健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园区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引领,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工艺提升加大绿色技术推广,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为载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同时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亿千瓦级清洁能源大基地,着力打造绿能替代转化应用示范区、区域绿能合作示范区,持续撑高工业经济发展“天花板”。

目前,阿拉善高新区正站在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关键节点,以“以升促建、同步推进、高端对标”为基本思路,整合资源、多点协同,向着更高目标迈进。未来,园区将聚焦头部企业引“优”、围绕产业转移引“高”、紧扣延链补链引“强”,持续推进现代煤化工、高端盐化工、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替代与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项目,进一步巩固“世界钠都”“靛蓝之都”地位,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在创新生态构建上,园区将继续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全盟“人才科技突围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打造更多国字号、区字号创新平台,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推动科技型企业质与量“双提升”。园区还将以科技赋能为重点、设备更新为抓手,引导企业攻关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同时优化创新生态,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从乌兰布和沙漠中的戈壁荒滩到产业新城,从产业“幼苗”到产业集聚的“参天大树”,从产业单一“小作坊”到“产业集群”,从现代产业集群再到如今向国家高新区冲刺的产业高地,阿拉善高新区用近30年的奋斗书写了“破茧成蝶”的精彩而靓丽的篇章。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向未来,阿拉善高新区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绿色发展为底色、产业升级为路径,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昂扬的斗志、更扎实的举措,砥砺奋发、勇毅前行,为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阿拉善经验”,最终实现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宏伟目标。如今的阿拉善高新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正谱写着更加辉煌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阿拉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高新视频 更多
高新热榜 全部本月
编辑推荐 更多

友情链接: 政府 高新园区合作媒体

Copyright 1999-2025 尊龙凯时网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33264号-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60344号主办单位:《尊龙凯时技术产业导报》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