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浪潮中,芯迈半导体技术(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迈半导体”)的IPO之旅颇具代表性。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在短短三年内估值上升至200亿元,吸引了宁德时代、小米集团、红杉中国、国家大基金二期等顶级资本加持。
并购驱动下的估值是否合理?
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企业屹唐股份2020年9月C轮投后约200亿元,2021年8月科创板IPO约249亿元,增幅仅 25%;另一家功率半导体企业华润微2020年上市后市值虽然曾短期冲高,但三年间估值增幅基本持平。相比之下,芯迈半导体的估值增长路径有所不同。2020年9月,芯迈半导体首次对外融资时,彼时公司投前估值已经高达50亿元。2022年5月,芯迈半导体引入国家基金二期、芯成微、芯宇微等股东,投前估值达108亿元。同年8月,芯迈半导体完成B轮融资,投前估值达到200亿元。
2020年,芯迈半导体以3.55亿美元收购韩国半导体公司Silicon Mitus(SMI),一举获得了其在全球手机PMIC(电源管理芯片)市场的一定地位。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芯迈半导体在全球PMIC市场的排名如下:按2024年的收入计算,公司的排名如下:在全球消费电子PMIC市场排名第11位;在全球智能手机PMIC市场排名第3位;在全球显示PMIC市场排名第5位;在全球OLED显示PMIC市场排名第2位。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芯迈半导体营收分别为16.88亿元、16.40亿元和15.74亿元,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72亿元、5.06亿元和6.9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13.75亿元。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亏损高达28.2亿元。
多家机构入股,股东会与经营团队并行运作
招股书显示,在港股IPO前,董事长任远程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多家雇员激励平台合计持股13.29%,为单一最大股东集团。创始人陈伟通过瓦森纳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持有11.08%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2020年至2022年间,公司通过多轮融资引入超过30家投资机构,包括小米基金(持股1.89%)、宁德时代(持股1.89%)、海邦投资(持股10.13%)、高瓴创投(持股8.51%)、国家大基金二期(持股4.64%)等。
市场认为,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助于维护全体股东利益,降低单一主导决策风险。芯迈半导体董事会成员具备专业性和独立性。
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协同
芯迈子公司韩国SMI公司与某“跨国大型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合作超过10年,2022年至2024年该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66.7%、65.7%和61.4%。业内推测该客户为三星电子。
此外,招股书披露,公司投资富芯半导体(持股16.76%)并成为其重要客户。自2023年起,芯迈半导体向富芯半导体采购晶圆和测试服务,2024年富芯半导体成为公司第四大供应商。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分别为86.8%、74.1%和63.7%。2024年新增供应商SK海力士系统集成电路(无锡)有限公司,位列第三大供应商。公司执行董事Huh曾任SK海力士执行副总裁。
与国际客户及富芯半导体的合作有助于实现上下游协同,增强产品创新与供应链稳定性。
研发费用率与全球半导体设计公司相比较高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从14.6%上升至25.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公司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在未来行业周期中把握技术发展机会。
产业资本支持下的协同效应
芯迈半导体的IPO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并购获取技术、客户与市场地位,并实现产业协同,其长期发展能力获得部分投资人与股东的认可。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指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本质是对未知路径的探索。因创新需要时间,具有周期性,因此,资本需要具有耐心,对产业穿越发展周期进行长期支持。目前所需要的,就是壮大这部分耐心资本。”
友情链接: 政府 高新园区合作媒体
Copyright 1999-2025 尊龙凯时网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33264号-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60344号主办单位:《尊龙凯时技术产业导报》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