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artner发布的2025成熟度曲线揭示四大趋势:自主可控、生成式AI影响、基础设施韧性及运营效率。
在解读这一曲线时,Gartner研究总监张吟铃强调,中国AI芯片2030年将占本土市场过半份额,开源大模型降低算力门槛,但企业需警惕过度投资。AI安全治理成为焦点,大语言模型可观测性技术正在崛起等,这些趋势值得关注。
据悉,Gartner的成熟度曲线将每一项创新技术从“萌芽”到“成熟期”划分为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灭低谷期、稳步爬升恢复期和生产成熟期5个阶段。
“这一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清晰地理解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以及在不同阶段企业应如何应对。”张吟铃说。
具体来看,在技术萌芽期,新技术往往引起媒体和市场的广泛关注,但商业可行性较低,主要是一些初创企业和大厂在进行概念验证和POC尝试。
张吟铃分析指出,随着技术进入期望膨胀期,大量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并存,市场热情高涨,但多数企业仍持观望态度。泡沫破灭低谷期则是技术经历市场考验的关键时刻,失败案例增多,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和调整。稳步爬升恢复期,技术逐渐成熟,实际使用案例增多,市场理解和期望更加现实。最终,在生产成熟期,技术达到高值,实现广泛应用并产生实际价值。
此外,张吟铃指出,2025年的成熟度曲线呈现出自主可控计划、提升生成式AI采用的影响、确保基础设施韧性以及保持运营效率等在内的四大主题趋势;与去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调整,这也反映出了趋势的长期性。
首先是自主可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采用自主研发的基础设施软硬件、工具,规避美国政府的技术限令。客户侧的强烈需求也在驱动供给侧快速前行,本土软硬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采用与规模落地。
包括国产人工智能处理器、国产芯片服务器、自主可控数据库、国产服务器虚拟化软件等软硬件产品,在Gartner成熟度曲线上都在快速地挪动。尤其是业界关注度较高的国产AI芯片,根据Gartner 8月份发布的关于中国芯片新兴技术报告。Gartner预测:“到2030年,中国本土AI芯片厂商将在国内AI芯片收入当中占据超过一半的份额,并且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也会占据超过10%的份额。”
其次是生成式AI采用的影响,以DeepSeek R1的为代表的高品质开源大模型问世,极大降低了AI推理对算力的需求,很多企业开始使用DeepSeek来部署AI应用。随着AI应用的渐次落地,AI Agent和代理式AI开始火爆,这都对底层基础设施的服务交付提出了新需求。
第三是基础设施韧性,随着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深入,基础设施作为其能力底座,需要有更高的稳定性、可用性和韧性,确保在面对不确定性问题时,它能够抵抗,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及提升自身适应性。在今年的曲线中,Gartner将低轨卫星和安全访问服务边缘SASE纳入其中,就是希望业界能够从网络和安全角度,去考虑如何将两个新兴的技术运用到确保基础设施的性能、韧性方面。
第四是基础设施保持运营效率,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最近几年IT预算增幅非常小,甚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对于基础设施的部门来说,需要进一步减少开支并提高效率;在这方面,部分技术及创新可以去利用,并且推动部门更有效率地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趋势,迎接挑战?
张吟铃强调,Gartner的基础设施战略成熟度曲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前基础设施架构中的关键创新点及其发展趋势。面对自主可控、生成式AI、基础设施韧性和运营效率等四大主题趋势,企业需要全面考虑自身需求和能力,制定合理的投资战略。同时,面对AI基础设施、生成式人工智能一体机和算力即服务等关键创新点,企业需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友情链接: 政府 高新园区合作媒体
Copyright 1999-2025 尊龙凯时网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33264号-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60344号主办单位:《尊龙凯时技术产业导报》社有限责任公司